《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套書之《參. 談茶喜》《肆. 賞茶悅》

▍《參. 談茶喜》作者首開普洱茶界之先例,以談老茶「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在深奧的茶海領域中,繼「找茶之樂」與「藏茶之趣」後,以輕鬆的心情,進一步的認識兼具歷史、藝術、文物、賞析及健康價值的陳年普洱茶與珍稀老茶。
 
▍《肆. 賞茶悅》中,除了珍貴的老茶照片外,亦詳細敘述了一則從未被人發表過的資訊,就是,普洱茶〔七子餅茶〕的包裝,居然蘊含了:「五行」「七七」「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十全」…等等的生命靈數;應用得宜,〔七子餅普洱茶〕還有「招財、安宅」的功能,想不到吧!
 
※〔參+肆〕冊,談賞兼具,前後呼應,不分售。

讀軼事、賞茶圖,茶湯過喉如佳釀!

NT$2,800
商品編號: book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此商品 「 最高 」可以折抵紅利 2800 點 (約等於 NT$2,800 )
商品介紹

 《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套書之《參. 談茶喜》《肆. 賞茶悅》內文簡述

這兩本書中紀錄著,30餘則老達人記憶中的老茶軼事,與各路耆老分享的遺世普洱典故;600多張雲南陳年普洱茶,與各款老茶的珍貴影像照片。書中的文與圖,填平了消費者與老茶之間那條難以跨越的鴻溝。

《參. 談茶喜》內文簡述

【引言】————

  在普洱茶界,形容一個人‥胸無點墨、胡亂吹噓、買空賣空、不學無術、外華內虛、以假當真、不懂裝懂、玩弄花巧、以巧欺生……的在做生意,就說他「只會說故事」,意思是指他的「買賣不實在」。

  所以,在普洱茶人的思惟中,被貼上「只會說故事」的標籤,是件挺損人的事;站在普洱生意人的立場,也是挺損商譽的。

  那,我就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本書了~?~?~?~

  因為,整本書,480 頁,十萬字,都是在「說故事」!


【封面摺口文】————

  喝茶樂.談茶喜

  喝茶沒故事 恰似天橋觀把式
  有茶有故事 宛如佳釀過喉腸

  奉茶,不講故事,茶如水;
  談茶,不說故事,茶無味;
  飲茶,不聽故事,茶無趣;
  品茶,不編故事,茶如蠟。

  評茶,說故事,茶湯濃;
  賞茶,聽故事,飲無盡;
  看茶,講故事,茶如酒;
  藏茶,編故事,茶如戲。

  喝茶,沒那麼多話,快樂就好!
  談茶,沒那麼多事,歡喜就好!


【內文簡介】————

  《參. 談茶喜》是《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系列第三冊書,作者首開普洱茶界之先例,以談老茶「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在深奧的茶海領域中,繼「找茶之樂」與「藏茶之趣」後,以輕鬆的心情,進一步的認識兼具歷史、藝術、文物、賞析及健康價值的陳年普洱珍稀老茶。
▎爲什麼陳放至少 50~60 年的老普洱,會被斷代為近 20 年的近代茶?
▎為什麼具有歷史價值的老普洱,卻被專家判定是「邊境茶」而不屑一顧?
▎爲什麼翻遍普洱茶誌或記事,仍找不到紀錄藏人獨鍾「香菇狀」普洱緊茶的真正原因?
▎爲什麼老香菇頭會被譽為普洱茶中的「至柔極品」?
▎市井小民如何透過普洱茶,來反映心中最深切的期望?
▎為什麼普洱茶界中,在參考普洱專書記載,獲得普洱專家鑑定後,頻頻出現「錯把馮京當馬凉」的事件?
▎老茶人如何從各個蛛絲馬跡中,還原普洱老茶的真相與價值?
▎…………

  作者以品飲普洱老茶 30 年資歷,結集各方茶達人提供的珍貴製茶經驗與事茶知識,彙整各路耆老分享的遺世普洱典故,在本書《参. 談茶喜》 30 餘種老茶的故事中,爲您一一解開這些謎樣的問題。


【本書特色】————

  普洱茶海的世界.浩瀚無垠
  普洱老茶的故事.精采無盡

  普洱無垠世界裡,每一片老圓餅,每一沱老緊茶,每一塊老方磚,都有故事。老茶故事不離歷史軼聞,歷史軼聞反映風土民情,風土民情蘊含遺世典故,遺世典故成就精采篇章,如此串出篇篇動人的老茶故事。

  但當時間巨輪向前推動,未能及時記載於官方文獻、普洱專書的各式各樣老茶,它們的故事,也將隨時被隱沒在不斷變遷的時空中。

  作者歷時多年,將老達人腦海中許許多多「我不講,恁不知」的珍貴「識茶的知識」與「事茶的常識」,將深藏於耆老記憶庫中世人未聽聞過的軼聞典故,彙入本書《参. 談茶喜》中。普洱老茶的精神與價值,亦將隨著本書的問世,而延續於世。

  聽普洱老茶的故事,莫錯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目錄】————

 緣起.談茶喜
 1、乾利貞.宋聘號
   普洱三大山頭
 2、天信號
 3、鴻泰昌
 4、英敏號鐵餅、同興號鐵餅
 5、不知年老茶
 6、廣雲貢餅
 7、敬昌號
 8、香港包裝圓茶
 9、藍天熟餅
 10、可以興茶磚
 11、「7562」茶磚
 12、金針芽磚
 13、海關磚
 14、香港航聖磚
 15、老同志茶磚
 16、如意寶珠.末代緊茶
 17、如意寶珠.寶焰牌 班禪緊茶
   註語
 18、大德活佛開示 寶焰茶禮盒
 19、吉祥如意緊茶
   十相自在圖
   「八吉祥」概述
   後話,宗教藝術美不美
 20、吉幸牌.金瓜貢茶
 21、梅花圖案.生茶鐵餅
   後話
 22、二百五十公克白桃沱茶
 23、元寶
 24、老茶頭
 25、普洱金丹
 26、普洱茶膏
   題外話
 27、螃蟹腳
 28、陳年滇紅.金芽茶
 29、花卷茶
 30、台灣茶
 31、茯磚
 〔老茶房的話‧……〕之由來
 ①老茶房的話.茶人獻曝
        建國南路古董街-帶領陳年普洱走上檯面
         陳年老茶初上檯面
        陳年普洱茶興於台灣
        收藏健康的幕後英雄
 ②老茶房的話.老茶有多老……
        陳年老茶當奉茶
 ③老茶房的話.老茶老酒論
 ④老茶房的話.要以投資的觀念 莫以投機的心態
 ⑤老茶房的話.漫談拍賣陳年普洱茶
 ⑥老茶房的話.藏茶含氟事件
 ⑦老茶房的話.閒談茶商與茶人間的良性互動


【談茶喜】————

  緣起談茶喜

  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然名列民生必需用品中的第七位,感覺好像沒啥重要,不過,在台灣話中有句諺語,卻是這麼在說「茶」的:
  「學問、風水、茶,懂得沒幾ㄟ(瞭解的沒幾個人)。」

  由此可見,「茗茶」的「知識」與「之事」,雖然淺學,但也難懂;否則,它不會和「學術研究」與「命理戡輿」,並列在世上三大深奧的領域之中。

  近來有句幽默俏皮的話,意在調侃見識淺薄的人:
 「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常看電視;沒看電視,也要常逛夜市。」

  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無俚頭,但也一針見血的點出,許多竅門與門道往往不見於官方文史,卻流傳在鄉野市井。

  就以「茶」來說……
  有人會買會賣,卻料不中;
  有人會喝會藏,卻斷不準;
  有人能說善道,卻看不懂;
  有人長年浸淫,卻識不精。

  怎麼會這樣?實在是因為……
  製茶,屬專業技術;
  事茶,屬點滴功夫;
  識茶,則屬獨門絕活了。

  既是絕活兒,那一定要是獨門才顯得稀奇。因此……
  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個對手;
  少一個人曉得,就少一分阻礙。

  也因此故,許許多多識茶的精髓與訣竅,均不落文字,而是深藏於資深茶人的腦海裡。
  普洱知識浩瀚如海,單憑我喝了三十年的陳年老茶,絕不敢說對它已熟識,充其量只能說是認識而已;要學的,可還多著咧!

  我這個喝了三十年陳年普洱茶的資歷,或許在一般人覺得,年資已經夠深、資格已經夠老。但是在我前頭,還有好幾個年資更深、資格更老,已經喝了五、六十年陳年普洱茶的老達人,在我看來,這才叫年資夠、資格老。

  在這些老達人的腦海中,宛若《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儲思盆」一般,儲存著許許多多「我不講,恁不知」的珍貴「識茶的知識」與「事茶的常識」。

  尤其是雲南地區在近百年之內的製茶歷程中,歷經了清朝覆滅、國民革命、北伐、抗戰、國共矛盾、國民黨退守台灣、新中國建立、文化大革命、下放勞改、人民公社時代、經濟改革開放……。每一段時期,雲南地區製茶廠都面臨著管理制度的遽變,與人事的跌宕起伏,使得許許多多原本應該完整紀錄與保存的普洱茶知識與史事,就在不斷的動盪更迭中,不知不覺的流失了(例如:下關茶廠究竟何年重啟『緊茶』(俗稱香菇頭)的生產?一說是1980 年,一說是 1986 年,兩造說法都宣稱自己擁有確實的文史資料,導致現行普洱市場中出現兩種年份版本。20 年內那麼近的紀錄都無法『統一』,更遑論 40 年、60 年,甚至80 年前的記事資料);以致後人在追尋普洱茶的常識時,唯有仰賴這些普洱老達人的記憶,來拼湊還原遺失在時序中的真相。

  再來就是,2000 年前後,雲南地區的國營製茶廠,陸續轉型為股份制度化的公司型態來經營,就在這個新舊制度交接的過程中,從茶倉累積四、五十年的庫存裡,盤整出各式各樣未曾出現在市場上的陳年普洱茶品,這些老普洱茶中,有許多甚至壓根就沒有紀錄在廠誌上。既然連個依循的記錄都沒有,這些屬於絕品的普洱老茶,在市場上走動時,就經常會出現「錯認馮京為馬凉」錯把珍品當贗品的景況。這個時候,便需要深藏於資深茶人腦海裡的珍貴記憶,來替這些絕品老茶正名。

  而《參. 談茶喜》這個單元,正是將來自各方藏茶人、侍茶人、喝茶人、事茶人、製茶人……的點滴經驗與熟巧常識,集字成文。同時,也將一些您平常聽不到、看不到,或還未出現在文獻紀錄中,以及來不及登錄在普洱專書裡的普洱掌故,給記述出來。

  這當中許多典故,乃三十年來與各方老達人「開港」(閩南話「聊天」之意)後,集思廣益所得。諸多內容,均出自於耆老的記憶,絕大部分已不可考;而傳述之人,有人已老,有人已歿,因此更無從查證。各位看倌,如想看《談茶喜》中的掌故,心情上不要太嚴肅,心態上不要太挑剔,把它當成咱們倆「歡喜在談茶」,或是將它視為軼聞閱之即可。

  《參. 談茶喜》中的內容,不是要給您作為參加聯考的參考教材,也不是要給您比對鑑定之用,而是在深澀難懂的茶知識中,提供輕鬆淺顯的另一面,讓愛茶的初學者,多一條方便入門的學習便道。

  因此,已刊列在《參. 談茶喜》中的典故,固然有奇、有妙,但它不是絕對的。爾後,如再出現更真確的文史,或更詳盡的資訊;或者您看了後,能適時的提供正確的資料,指正謬誤的章節,或足以連結文中消失的橋段,我們將於再版印刷時,修訂與增編之。

  老茶房 謹書 2007.7.7


【內文摘錄】————

  21 梅花圖案.生茶鐵餅

  ………在我剛拿到這梅花生鐵餅時,我就對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依稀覺得好像在哪見過、在哪喝過?只是一時想不起來。而我對於二十年內見過的普洱茶,或喝過的普洱茶,無論是外觀或口感,大約都還有印象,但對於這片梅花生鐵餅,卻怎麼都想不起來在哪見過它?許是更久遠之前的記憶才是。但我不死心,只要有機會碰到老茶人,都會取出泡之、飲之,然後請教老茶人對於此餅的看法,但結果就如前面所述,大家都說它是好茶,也是老茶,但在斷代上就是不肯鬆口。直到兩年後,在一個飯局中見到一個人,我終於想起來曾經在哪見過它、在哪喝過它!而且,我是在三十多年前就喝過它,正確來說,應該是四十年前我就喝過它了。

  話說從頭。我是在眷村出生,在眷村長大,直到三十歲成家後,才搬離開。村中有一位伯伯,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軍到台灣後,就一直未娶維持單身。小時候的眷村幾乎是家不閉戶,調皮一點的孩子,經常可以左邊這家跑跑,右邊那家竄竄,當跑到屬於單身或是家中沒有小孩的鄰居家中時,這些長輩總是不吝嗇的拿些家中的食物,給我們這些好像永遠吃不飽的孩子吃。在我的印象中,每當跑到那位單身伯伯的家中時,偶爾會喝到一種「茶」,但那時還小,對茶還沒什麼印象,只知道這位伯伯所泡的「茶」,原始形狀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圓形餅,顏色深深的,敲起來硬梆梆的,平常是以麻袋裝著,放在櫃子裡,而這位伯伯對這茶可是寶貝的很,誰要是亂動他那麻袋的茶,他老人家可兇得咧。後來漸漸大了,上了國中以後,就比較少往左鄰右舍跑。直到三十歲搬離眷村後,就不曾再見過這位伯伯。

  想不到卻在二十年後,在一個飯局中見到這位曾經請我喝過「茶」的伯伯。一看到他,我馬上想起來我是在哪見過這片梅花生鐵餅的,就是在這位伯伯家中見過,原來它就是一碰了伯伯馬上翻臉的那麻袋中的茶。

  跟伯伯敘舊之後得知,他自眷村拆遷後,就隨同一些單身的老鄉一起搬到榮民之家去了,因年歲已高難得出來走走。既然見到他,又想起來了這片梅花生鐵餅,當然要藉機請教他關於那一大麻袋茶的事兒了。

  我在吵雜的餐廳中,輕聲跟伯伯說:「我找到了一片普洱茶,跟小時候在您老家中曾經看過的那麻袋裡的茶,好像是一樣的。」話一說完,伯伯瞬間轉頭,眼睛一亮的驚說:「啊!你找到啦!」然後問我在哪找到的?現在茶在哪裡?

  正巧那段時間,我到處請人試喝這片梅花生鐵餅,所以在車上都會放個幾片。於是跟伯伯告個缺,起身到車上拿了一捆黃油牛皮紙原封包裝的,以及兩只單片的,回來給伯伯看。當伯伯一看到茶,馬上說:「就是它,就是它,就是這一片,我從部隊帶回來的普洱茶跟它完全一樣。」接著,伯伯也顧不得吃飯,嘴巴不停的道出這段往事。

  伯伯年輕時從軍,隨著國民政府的部隊南征北討,因為以前家中開過食堂,所以在部隊中很自然的就被派往伙房擔任補給官的工作。有一年,部隊進入滇緬山區 ……續文請詳閱書中內文……


 23 元寶

  元寶造型普洱茶,金芽熟茶。

  元寶,它在中國民俗文化中,屬於吉祥類圖案的型制之一,也是最常被人使用的造型。

  在兩、三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開始應用一些特殊的圖騰或具體的事物,來表徵抽象的意念和內心的情感,現在的人把這些反映內心感情的圖騰或事物,通稱為吉祥圖案。

  吉祥類圖案的型制,在中國民間長期流傳過程中,會因物換星移而演變,或因改朝換代而產生轉變;但在脈絡上,均是按照百姓們的喜好和願望,而塑造了種種富有民族情趣特性,並符合中國人審美心理的造型。這些完全依照民間傳說故事的形與相,以及人們離苦得樂的想法,所創造出來的吉祥類造型,無法無門,不用深厚的文化理論,也不須繁複的學問儀軌,百姓們就把心裡所想、所求的,直接表現在被塑製的物件與圖騰上。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被稱為「四喜」的「福祿壽禧」了。

  但是「福祿壽禧」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的在民間盛行另一種「四喜」,那就是「福壽囍財」。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長久以來「福祿壽禧」似乎只是上層社會或官商之家的寫照。如按照文人雅士傳統的解讀:「福就是大富,祿也就是大貴,壽指的仙壽,禧就是天樂」,這樣的境界,在一般市井每天為三餐打拼的升斗小民而言,好像離他們太遠了,也太遙不可及了。

  於是,在民間鄉野,演變出另一種,也是最符合民意,最貼近市井願望,最能夠反映現實生活中百姓期待的「四喜」,那就是「沒煩惱、沒病痛、能成家、有錢花」,那把它們加在一起,不就是「福壽囍財」囉!您不妨連連看,「沒煩惱就是福,沒病痛就是壽,能成家就是囍,有錢花就是財」。

  那為什麼要把「財」放在「四喜」中最低、最下面一層?……續文請詳閱書中內文……


 26 普洱茶膏

  ………話說,我本身第一次接觸普洱茶膏,是第一次進入西藏的時候。

  一般人以為,身體愈好的人,進入西藏這種高原地區,高山症的反應應該是愈輕才是,結果咧?恰恰相反。平常一副弱不禁風,有貧血症狀猛一站起來頭就暈的女孩子,就因為她們的身體平時已經習慣了缺氧,所以到了缺乏氧氣的高原地區,反而不容易出現高山反應。倒是那種頭好壯壯型的猛男,因為血液循環好,因此體內隨時保持著氧氣充足狀態的人,到了高海拔的西藏後,往往都是第一個出糗的人,而我就是這般的景況,差一些掛點。

  首次去西藏,因過於自負,沒有事前規畫如何避免高山反應(其實那時也根本不懂如何規避),所以就在下了飛機踏上西藏土地的一個鐘頭後,因身體不適應高原氣候,而出現明顯高山症反應。第二天,按照既定行程,前往大昭寺旁的八角街拜訪一位西藏友人,觀賞他所收藏的一批西藏天珠。這位友人在尚存階級之分的西藏社會中,屬於貴族的身分,且活躍於西藏的政商階層。辛苦的爬上階梯,到了他私人的房間,朋友見我捲縮在椅角且身體明顯出現高山反應,於是起身從身後的佛龕中,恭恭敬敬的拿出一個小小的錦囊布包,再小心翼翼的自布包中取出一只有如墨條般黝黑的塊狀物,接著用隨身的小刀從這墨條上刮下少許屑末到碗中後,沖入滾水,只見碗中之水由黃金褐色逐漸轉成濃醬色,然後他要我喝了這碗墨黑濃湯。

  當時的我,因為高山症的關係,整個頭有如要炸開般的疼痛,那時要喝它時,只把它視為是經過某某高僧加持過的東西。不過在那頭痛欲裂、反胃欲吐的狀態下,就算是嗎啡,只要能止住我的頭痛,不要讓我當場嘔吐出糗,我想我也會喝下去的。

  把整碗湯水趁熱喝下後,說也奇怪,沒多久,一些高山症反應便明顯的減輕了,整個人也有精神了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於是問了這位西藏友人,我喝的到底是啥玩意兒?他超著濃濃的西藏口音用四川話,說:「這是普洱茶膏」,一聽之下才豁然大悟,原來這就是久聞其名卻不見其物的「普洱茶膏」。早在許久之前,即從前輩與耆老口中聽過「普洱茶膏」之名,也知道它對人體健康具有許許多多令人料想不到的效用,只是一直無緣得見,那更別說喝過了。如今竟然在離家萬里之外的西藏,看到普洱茶膏,也摸到普洱茶膏,更喝到普洱茶膏,自然地,我不會輕易放過這個能夠了解它來龍去脈的難得機會。於是顧不得看天珠的正事兒,抓著這位朋友便問起茶膏的事。回來之後,又找出更多的資訊,而拼湊出普洱茶膏的輪廓 ……續文請詳閱書中內文……

 《肆. 賞茶閱》內文簡述

【引言】————

 這本書,很厚……
 共收錄了五百餘件陳年老茶,有六百多張照片;
 厚達八百頁的圖文內容,不足代表老茶的全部;
 但卻是一個老茶人對陳年普洱的那份堅持心意;
 也是一個能引領大家進入普洱無盡藏的方便門。

 這本書,不是型錄……
 所以老茶式樣的照片旁,沒有註明品項之細目;
 它也不是鑑定圖表,因此沒有標註年代與茶質;
 《賞茶悅》這本書,跳脫了傳統圖文鑑的框臼;
 它是給您在品茶時,有一個看圖說故事的引子。


【封底文】————

 在每一墩普洱茶磚裡,發現到健康的精彩;
 在每一筒七子圓餅上,領受到安居的舒暢;
 在每一口茶氣的往來間,體悟到調和的生機;
 在天地方圓普洱茶的世界中,重拾起生命的永恆。


【內文簡介】————

  《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叢書系列~在《壹. 喝茶樂》《貳. 藏茶趣》出版兩年之後,繼《參. 談茶喜》問世,接著《肆. 賞茶悅》一書的出版,為整套叢書系列畫下完美的句點。

  《肆. 賞茶悅》,收錄了 500 多件的陳年茶品式樣,刊載 600 多張彩色照片,全書圖文 800 頁,透過〔天圓〕〔地方〕〔圓滿〕〔寶珠〕〔爭奇〕〔鬥艷〕〔百家〕〔爭鳴〕八大索引的巧妙導覽下,讓讀者盡情欣賞陳年老茶世界中,普洱珍品其簡潔不凡,又瑰麗璀燦的光采內蘊。

  《肆. 賞茶悅》一書刊列之茶品,以普洱茶為核心,精選了:外型風格不同,或式樣獨特,或吉祥象徵,或物化造型,或特別包裝,或歷經歲月,或反映時代、或特殊涵義,或外觀輕巧,或體型厚重……等等各式各樣的茶品。所收錄內容,繽紛豐富,是當今普洱茶界難得一見之著作。

  想不想知道~~
  爲什麼普洱圓餅,總是「七片」一綑?
  爲什麼陳年普洱茶,與「命理玄學」有關?
  爲什麼陳年普洱茶,與人生中招財、安居有關?
  爲什麼陳年普洱茶,與人體的「養命」之數有關?
  普洱圓餅、方磚、碗茶、柱茶,隱藏著老祖宗什麼樣的智慧與先機?
  …………
  這些從未被世人料想過、解讀出、透悟到,且與安身養命有極密切關係的訊息,到底是寫些什麼呢?~~

  想一窺普洱老茶之精彩樣貌~~
  那就別錯過這本獨具一格、空前絕後,並且有「普洱老茶博覽會」之稱的《肆. 賞茶悅》!

  想一解普洱茶中蘊藏的奧秘~~
  那更不能錯過這首次公開於世,只有在《肆. 賞茶悅》書中才能看得到的內容!


【本書特色】————

  關於陳年普洱茶~~
  您可能從未聽過,也可能從沒見過;
  您可能曾經喝過,但卻不知它的原始面貌;
  您可能曾經見過,但卻不知它們的名稱;
  您可能耳聞已久,也很想一睹為快;
  您可能有些瞭解,但卻還沒有機會接觸……
  這些,您都可以從《肆. 賞茶悅》的書中,找到答案!

  《肆. 賞茶悅》收錄之茶品,各個精美、賞心悅目,更有百年難得一見、包裝完整的老茶。全書以圖顯文,以文輔圖,清楚呈現老茶最珍貴的影像。這部壓軸之作,能夠解除普洱愛好者「未看過老茶真面目」的遺憾。

  陳年普洱茶有可飲、可收、可藏、可賞,更具有養身安命、養息利運……特點。在天地方圓間,普洱茶早已爲世人鋪出無盡寬廣、生機無限、永恆蓬勃之路,其中「奧秘」,就在本書中……


【目錄】————

 緣起.藏茶雅賞
  收藏完整
  圖錄分類
  ①〔天圓〕:餅茶
  ②〔地方〕:磚茶
  ③〔圓滿〕:七子餅筒茶
  ④〔寶珠〕:沱茶
  ⑤〔爭奇〕:風格茶品
  ⑥〔鬥豔〕:主題茶品
  ⑦〔百家〕:各式形制普洱茶品
  ⑧〔爭鳴〕:各式形制陳年老茶

 普洱茶的招財與安宅之說
  引領富貴氣息
 永遠存在的「祿存」
  事半功倍
  茶與酒
  安居與招財
  七子餅茶.十全圓滿
   七七四十九.周天巧循環
   一筒餅茶五斤重.七子筒中藏五行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
   善巧方便門
  年年分紅的績優股
  老茶房後語
 後記
  雲南的普洱茶
 附錄—普洱茶之問與答


【賞茶悅】————

  緣起.藏茶雅賞

  文物之價值,決於「精美、完整、內涵、稀有與年份」之五大法則:
▎夠完整,有內涵,年份久,但很普遍,也不夠精美,這只能稱做古人用品;
▎夠完整,有內涵,夠精美,年份久,但是並不怎麼稀有,這只能稱做民俗品;
▎夠完整,年份久,也精美,不是很常見,但無啥內涵,這只能稱做工藝品;
▎夠完整,有內涵,不普遍,也精美,但年份不夠久,這只能稱做藝術品;
▎夠完整,年份久,有內涵,也精美,更難見到,這就能稱之為「文物」。
  因此,在五大法則中,最具左右文物評賞價值的,首推「完整與否」。如一件文物,縱使它有年份,夠精美,數量少,也很有內涵,但是不夠完整的話,在收藏的雅趣上,就會多了那麼一丁點兒的遺憾。因此,以收藏為樂的藏家們,在評賞文物時,都是將「完整與否」排在第一順位。

  普洱茶也是一樣,一旦普洱茶冠上「陳年」的頭銜,再由「食物」躍升為「文物」時,自然須受以上五大法則的檢視。這個時候殘酷的事實就出現了,因為陳年普洱茶幾乎具備了這五大法則的所有條件,而惟獨欠缺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達到的,就是「完整」這一項。這也是為什麼陳年普洱茶與所有文物在收藏舞台的角力上,它經常吃悶虧的主要原因了。為什麼會這樣?說起來還是時代的矛盾造成的。

  在台海兩岸政策還不明朗的時期,依照台灣的法規,所有產自於中國大陸的產品均不得輸入台灣。許多在台灣擁有廣大消費市場的大陸產品,必須輸入時怎麼辦?窮則變,變則通嘛!只要產品上面不要出現大陸產製的字樣,如Made in China,就可以輕易的帶進台灣。也就是將註明大陸產製的外包裝取下,再化整為零的用各種名目帶進來就行了。普洱茶就是其中一例。從1990年開始至1995年間輸入的古董普洱茶,到1995年至2000年輸入的近代陳年普洱茶,固然在數量上有所消長,不過在這十年間普洱茶流進台灣的現象一直沒有間斷過。然而在這同時,卻也出現了一個令文物收藏者扼腕的遺憾狀況,那就是絕大部分的陳年普洱茶在包裝上,都已非原始的原封包裝。可謂收之東隅,卻失之桑榆!

  原因是,在台灣嚴禁中國大陸產品進口的期間,為了要讓普洱茶能夠順利的進到台灣,大部分的普洱茶在香港就被先行拆散了,於是到了台灣大多是一塊一塊或一片一片的散片茶。雖然也有一些有心的業者,會將取下的原始包裝紙小心翼翼的折疊收好,夾帶在行李中一起帶進台灣,然後在台灣再重新將普洱茶包裝起來;甚至有的業者為省麻煩,乾脆直接在台灣重新印製包裝紙再包裝,以儘可能的讓普洱茶以原貌呈現出來。不過這就衍生了一個爭議性的問題,那就是外包裝紙與內裝物到底是不是同一時期的?這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陳年普洱茶的品牌真偽與年份深淺的雙重問題。

  不過這兩大問題在當時並沒有讓消費者產生太大的困擾,因為在當年的時候,陳年普洱茶還只是被定位在以「飲用為主」的消耗品,所以只要好喝、順口,又適合自己的口味就行了。也因此,這普洱茶是否非原始包裝?或者它的原封包裝是什麼樣子?又這包裝紙是否是原件?等等有關於包裝上的問題,鮮少為人們在意。(這一段期間將普洱茶的包裝盡數拆除的舉動,被業者戲稱為「脫衣」。)

  2003年後,台灣對於大陸產品的輸入禁令開始鬆綁。於2004年,台灣正式開放大陸的產品進口。政令的改變,讓普洱茶終於可以擺脫過去長久以來偷偷摸摸、扭扭捏捏的方式,而能夠穿戴整齊且光明正大的進到台灣。也就在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普洱茶包裝的真正面目是這個樣子的。

  既然陳年普洱茶被界定在「文物」的層面上,那就必須回到看待文物的基本面來,也就是須要符合文物的首要條件「完整」。但問題也就在這兒了,因為當今市面上很難得見到「完整包裝」的陳年普洱茶。這也難怪,試想,當年的陳年普洱茶就算扒掉衣服、光溜溜的都很難進到台灣,哪裡還容得了讓它穿戴整齊、光鮮亮麗的逛大街?再者,就算當年有那些頂著「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信念的商人,甘冒被查獲後不是充公就是銷毀的風險,而成功的將完整原封包裝的陳年普洱茶「走私」進來,不過,在當時藏茶的風氣還不普遍,大家都將普洱茶視為保健飲品,即使再稀罕的古董老普洱茶,拿到手時,直接就將外包裝拆開把它泡來喝了。時至今日,當回眸一望,藏家諸公才驚覺到,市面上包裝完整且又是原封包裝的陳年普洱茶足可作為收藏的文物,數量業已寥寥無幾了。如不相信,您可以細數一下,目前在市面上還能夠見到的「完整」陳年老普洱茶,無論年代不過數十年資歷的陳年普洱茶,還是百餘年歷史的老普洱茶,居然比周漢朝代的青銅古玉、唐宋時代的石雕瓷器、明清時期的鎏金佛像的數量都還要來得少,不是嗎?這不正是無意中符合文物五大法則中的「稀有」嗎?

  話說回來,在台灣不容易找到原始完整包裝的陳年普洱茶,那麼在原產地的雲南,或是普洱茶最大集散地的香港,難道也都找不到了嗎?~唉!這問題又問到重點了!

  百餘年來,產自雲南的普洱茶,按照慣例都會被運往香港等地,等待愛茶人的青睞。但是一向以經濟自由著稱的香港,被迫在1997年回歸中國管轄,世居在香港的商人,早已習慣資本主義的自由貿易型態,因此突然地要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來接受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管理,大家內心的惶恐、擔憂、不安自不在話下,而隨著1997的逼近,不安之感更是節節升高。為了避免共產主義的秋後清算,大家紛紛變賣手邊的不動產,換成現金,以進可攻、退可守的姿態,與不變應萬變的方式觀望情勢。當然手邊的不動產也包括那些挺佔空間的普洱茶。

  您想想看,原產自雲南的普洱茶,一出生就被香港領養,雲南自然不會存有太多的普洱茶。原本安安穩穩在香港茶倉中養息的普洱茶,因為「97」的陰影而一波一波的被港人傾銷到台灣,這結果自然也讓香港無太多陳年普洱茶的庫存。普洱茶大舉來到台灣以後,適逢台灣經濟突起、房市股市飆漲之際,絕大部分的珍世極品陳年老茶,又被當時手頭寬鬆想要養生,卻無憐香惜玉之心的台灣人給拆開喝掉了。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媒體經常報導大陸黑心貨新聞,造成長年以來台灣的消費市場對於所謂的大陸貨,始終存在著一種深淺不一的不信任感。影響所及,對於來自中國雲南的普洱茶,就算已經貴為阿公級的珍世古董,大多數的消費者仍然會要求業者將陳年普洱茶的原始外包裝拆開,確定所看到陳年普洱茶的裸露葉面與想像中的茶葉外觀無誤時,才會決定購買。為了配合消費者眼見為憑的需求,業者就在陳年普洱茶到貨時,著手先拆解預備販售的茶品包裝,將茶葉面裸露陳列於架上,以方便消費者隨時觀看查驗。完整原裝的「完封」陳年普洱茶就在長時期被喝掉與拆掉的雙重夾擊下,到現在還能剩下多少數量呢?

  跟您講,不多了!雖然普洱茶市場正方興未艾,茶行、超市、古董店、網路、攤販、夜市到處可見到普洱茶,但絕大部分都是散件、散片,少有原始完整包裝的,尤其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以前的原始包裝陳年老普洱茶,更是鳳毛麟爪。

  以下,特別將個人二十餘年來所收集且有著原始包裝的普洱茶珍品,刊列出來供大家雅賞。其中,茶齡有深有淺,茶種有大葉有金芽,茶別有生茶有熟茶,茶性有乾倉有濕倉,茶級有野生有植栽,茶品有正刻版有復刻版(註),茶料有境內有境外,茶形有磚有餅有沱……。選用之標準,不以稀有與否分類,不以年份深淺分級,而都以符合「完整」為原則。冀望這拋磚引玉之舉,能揭示陳年普洱茶除了品飲止渴之外,還可以收藏玩賞;除了固命養身之外,還能怡情養性。

  當今天下文物,能夠具足「五大法則」者,皆屬稀世之品;而,又能兼具第六大法則「健康」者,除陳年普洱茶可居其位外,餘皆莫屬。

 收藏完整

  撰寫本書之初,本無插入相關照片與安放圖錄的打算。因為書寫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談」陳年普洱茶,而不是在「賣」普洱茶,因此本來的規劃是以純文字敘述方式為主軸,以健康議題為中心,以期讓讀者對陳年普洱茶認識的觸角能夠多一點點,同時也避免讀者將此書界定在商業營利的區塊之中。

  但就在本書接近尾聲時,腦海突然出現了一個想法:『寫書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大家來看它嗎?』如果全書純以文字敘述為主,會不會弄得像本教科書似的過於單調,反而吸引不了讀者?或是讀者看到一半就擱在一旁,那豈不失去了撰文出書的目的?為了增添本書的生動性與閱讀時的趣味性,同時讓大家能夠以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陳年普洱茶,於是臨時決定將個人收藏多年的普洱藏品,擇其一二刊列於書後,與讀者共同雅賞。

  對於普洱茶,我推薦大家「喝茶」,更鼓勵大家一同來「藏茶」。普世之中,普洱茶是少有的一種可從「食物」的狹隘階層中,躍升而蛻變成「文物」的寬廣格局的難得藏品。

  由「吃」提升到「藏」,既然「吃」可以「挑」,那「藏」就更要「選」了。既然要藏陳年普洱茶,當然就要選擇有價值、有意義、有目的、有方向的茶品來藏囉!倘若見到陳年普洱茶就收編納入,而不稍加規劃,那這充其量也只是在「收留」,而不是在「收藏」。

  我藏茶的方向,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少,而在美;不在昂貴,而在完整;不強調品級與年號,意在能夠賞心與悅目。那關於普洱茶人之間非常在意的「年代」遠近,我倒不是那麼的在意。

  如真要說起來,我們在賣古董的人,對於年份的確立是非常講究的,反而更應該講求年代才對,因為年份也是鑑別文物真偽的一項重要指標。不過,一般而言針對「文物」的斷代,習慣上都是以「世紀」為一單位,也就是均以「一百年」為推進單位,因此才有八世紀、十五世紀、十八世紀等等判定文物年份長短的術語,如這件文物確定是清朝乾隆皇帝時期製作的,那在買賣上就不會有人去在意那是在乾隆皇帝在位時哪一年製造的?除非這件文物上在製作時就已經標註了製作的年份。

  不過,對於普洱茶的產製年份,市場上習慣是以「年代」來斷定它的年齡,也就是以「十年」為推進單位,如三0年代、五0年代、八0年代等的年份術語。如今,既要將陳年普洱茶視為「文物」,那就必須以文物的角度來看年代。因為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百年,只能算是文物演進中的個位數,十年一算,那不就是個小數點了?因此,在文物流通的管道中,1900年到2000年,這一百年內的陳年普洱茶,都應以同一年份視之,才符合文物鑑賞的規矩。

  所以,所刊列出來供大家雅賞的茶品,均是以精美為取向,以完整為原則,以賞心悅目陶冶性情為標準,對於產製的年代,將不標註說明。

  在我個人的看法,只要是陳放超過五、六年以上的普洱茶,它就可以說已經獲頒了進入「陳年」階層的對號車票;再眨個眼,過了十幾二十年,那它就可大剌剌的穩坐在敬老尊賢的博愛座上,被人尊稱為「老」,接受眾人欽羨的目光。因為普洱茶這項文物,與其他的文物不同的是,它會被喝掉,是會消耗的,能夠維持百年以上依然健在的老普洱茶,可說是少如鳳毛麟爪,因此只要是被冠上「陳年」或是「老」字的普洱茶,都值得我們尊敬的。

  再者,每一片普洱茶,縱使是同一株茶樹上摘採下來的茶葉,它們在不同時期所產製的茶品,都有其各自的風韻,這是因為每一株茶樹,或許因為生態環境改變、或許因為四季晴雨不同、或許因為時空背景不同、或許因為製茶技師不同、或許因為茶葉樹齡不同、或許因為存放位置不同、或許因為陳化時間不同,因此每一片普洱茶在每一段時期所呈現出來的風華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可以說沒有兩片普洱茶的口感會是一樣的,也沒有兩片普洱茶的韻味會是相同的,縱然是同一筒普洱茶中的上下層茶品也都各有其韻。所以說,每一片普洱茶,它們都是獨一的,也是唯一的,這樣的獨特屬性,是天下間所有文物都望塵莫及的,因此更可以這麼說,只要被冠上「陳年」或是「老」字的普洱茶,更是值得我們去尊重的。

  經我這麼解釋,那這片陳年普洱茶,是二十年前做的,還是五十年前做的,有那麼重要嗎?我們現在唯一能夠在意的一件事,就是,它還在。

  最後,只願這些個人收集與經手的少少藏品,能拋磚引玉的激起大家藏茶的雅興。

 圖錄分類

  傳統普洱茶書籍,在照片上的分類,總是以筒、餅、磚、沱……不同外觀形制,或製茶廠之規模大小,或茶品的年代遠近,或茶品的價值高低,或自身收藏茶品的多寡,作為圖錄分類的綱目。〔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這套書,既然談的跟大家不一樣,說的跟主流派不同,講的跟商業沒太大關係,更有聊到許久以來大家都不太去碰觸喝了生茶會刮胃的問題……。既是如此,在圖錄的分類上,當然也要跟樣板式不同才是。

  一陣思索後,決定還是以外觀形制訂類別,但在決定類別的名稱上,則以普洱茶的最高精神「天圓地方」為起頭,然後依序以「圓滿寶珠」「爭奇鬥豔」「百家爭鳴」為索引,依每一種茶的特性,將其編分門別類的分到符合真實意義的分類中。

  關於天與地,天圓與地方……
  方與圓,能詮釋天下所有事物。
  天與地中間,能涵養天下所有生靈。
  天圓與地方之間,能包容天下所有可能。

  人再高,也不可能高過「天」;人再大,也不可能大過「地」。
  天下萬物,均是仰賴「天」而生,都是依靠「地」而活。沒了「天」,就不會有生靈;沒了「地」,就不會有你我。

  普洱緊壓茶的外觀形體,非方即圓。最大宗的,就是「圓餅」與「方磚」。這兩大形狀,代表著天地萬物的基本精神。

  普洱緊壓茶的外觀形狀,再奇特,也脫不出方圓之中;縱使想「爭奇」,也只能在這之中「鬥豔」。
  天下間所有茶品的樣制,再稀有,也離不了天地之間;縱使有「百家」,也只能在這之間「爭鳴」。
  能瞭解這個道理,必能在「茶」與「飲」之間,涵養出殊勝的「寶珠」。
  能看清這個連結,必能在「藏」與「賞」之下,領獲那「圓滿」的功德。

  分類索引:
 〔天圓〕:餅茶
 〔地方〕:磚茶
 〔圓滿〕:七子餅筒茶
 〔寶珠〕:沱茶
 〔爭奇〕:風格茶品
 〔鬥豔〕:主題茶品
 〔百家〕:各式形制普洱茶品
 〔爭鳴〕:各式形制陳年老茶

【註】「復刻板」一詞兒,是從日文譯過來的,依中文的解釋,就是「再製版」、「複製版」、「重製版」的意思。「復」即「復出」、「重新出現」,它的大意是一件產品曾經發行過,業者之後不再生產,也絕版了一陣子,在沈寂一段時間後,也許受到消費者持續的反應,或是商業觸媒的影響,原生產業者決定依照原版原型重新製作發行。而重新發行出現的產品,就叫做「復刻板」。


【內文摘錄】————

  普洱茶的招財與安宅之說

  看了本篇的標題,可能有讀者會在心裡犯起嘀咕:「普洱茶可喝可藏,既是食物又是文物的特質,依前幾本《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的闡述,是可以明白。現在,竟然說它可以招財與安宅?!是不是也太誇張了?

  就因為這個話題實在太過複雜玄奧,遠遠超出一般人對普洱茶的認識與瞭解,才將它放在《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系列的最後一個單元,以免一開始就把讀者嚇跑。

  這個論點聽來玄妙,但是一點兒都不誇張,普洱茶具有招財安宅的功能,在命理玄學上是確有根據的。只因這個主題從來沒人談論過,大家過於陌生才會覺得突兀誇張。

  也因如此,在正式動筆前,我一次又一次的琢磨,想著如何表達才能說得清楚,又不讓人覺得深奧。直到寫完所有普洱茶篇章後,休息了幾天,才放下瑣事、拋開雜念開始書寫,以期將所知的訊息儘可能的表達清楚。

  我從很早以前就對玄學產生濃厚興趣,加上從事的是古董行業,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旁人難以觸及的玄學領域,而當我又跨足到千年前的宗教古文物後,所涉及的甚至是一般人難以跨越的靈學世界。在此因緣下,對於大家所熟知的傳世命理學說,以及許多在時代推進中已經失傳的命運理論,均有機會碰觸得到。也因此,我發現有許多原本很簡單,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命相陽宅之術,卻在代代相傳的交替中,因人為因素而逐漸流失,演變到最後,不是畫蛇添足愈來愈複雜,就是有頭無尾僅談些無關痛癢的皮毛。會造成這種情形,除了各地方言隔閡導致誤解與錯譯之外,其中最嚴重的就屬人為的「藏私」了。

  「玄學」既然是種學問,就有流派之分;有流派,就有傳承;有傳承,就有師與徒。問題就出在這裡了。自古許多擁有學問之人,普遍會有留一手的藏私心態,因此,每一套原本專精的命理學問,傳到後來,或多或少都出現沒有完全傳下來的情形。

  而現在要談的,普洱茶可以幫助我們安居進爵,以及可以招來財氣的部分,就是已經失傳的命運理論中,其中的一個環節。

  說到這兒,可能又有讀者會想:「哦,這是不是像坊間盛行的『改運』之說?」
  改運、改運,如果「運」可改,那豈不人人都可以作弊?這下還有什麼公理可言?如果真要談論「改運」這件事,我的看法是,「命」與「運」都是與生俱來的,且是既定的,不可能改,但「運」卻可以「移」,能夠些微的移動,我將它稱為「動態微調」。意思是說,在生命軌道持續運轉中微微的調整。因為既定的事實是絕不可能改變的,但是卻有一些作為可以使生命的過程順暢些。而我們的老祖宗確實曾經留下了很多改運的法子,但就因師徒傳承之間藏私的心態,使得這些法子隨著前輩的凋零而跟著埋入塵土之中。

  以下所列述有關普洱茶的招財與安宅之說,就是那些沒有被傳承下來的能夠讓運勢順暢些的方法 ……欲知普洱老茶對陽宅運勢能有什麼幫助?請詳閱書中內文……


【延伸閱讀】

※ 請直接點下方書本圖示或書名,進入賣場商品處,賞閱書籍內文簡述。

《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套書 內文簡述

※〔壹+貳〕冊,一氣呵成,完整敘述,不分售。
   《壹. 喝茶樂》+《貳. 藏茶趣》 內文簡述


▎書庫 老茶房的著作|出版品|書目
▎書籍作者 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個人簡歷


▎歡迎到〔老茶房〕與〔讀書會〕共同開設與讀友們互動的臉書社團〔老茶房意合團〕賞閱更多話題,參與互動。
▎臉書社團網址:www.1122.tw 

規格說明

▎書名:《話說 天地方圓普洱茶》套書之《參. 談茶喜》《肆. 賞茶悅》
▎作者:黎時國〔別號 老茶房〕
▎出版:《參. 談茶喜》2009 年 10 月出版
     《肆. 賞茶悅》2009 年 12 月出版,採用「平整裝訂法」
▎裝幀:穿線膠裝
▎尺寸:《參. 談茶喜》寬12.5cm×高18cm×厚3.6cm
     《肆. 賞茶悅》寬12.8cm×高18.8cm×厚7cm
▎ISBN:《參. 談茶喜》978-957-41-6488-2(平裝)
    《肆. 賞茶悅》978-957-41-6731-9(精裝)

▎物品狀況:全新品
▎物品外觀:收縮膠膜封裝
▎物品所在地:台北市
▎本商品根據《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已申請銷售收入免徵營業稅之認可:

 ISBN/EISBN 驗證:9789574164882、9789574167319
 免稅認可日期:2021/03/01

運送方式

▎帳款確認後,將立即處理您的訂單,於七個工作日內(不含週六日及國定例假日)寄出您的訂購商品。
▎訂單依排序出貨,恕無法指定到貨日期。
▎配送範圍限台灣本島各縣市,無法送到郵政信箱,請留詳細的正確地址,以利宅配順利送達。
▎裝箱方式依照訂購數量由本公司裝配。
▎一張訂單只能寄送一個地址,若您訂購商品需寄送不同地點,請您分別提交訂單。
♥ 謝謝您的支持訂購! 歡迎再度光臨!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